薪酬问题是职场中的每一个人都最敏感的问题
一套具有强大激励作用的薪酬体系
既能帮助公司招到高质量的新成员
又能为公司留下业务骨干
从这一方面来看
薪酬的确定确实关系到公司的长远发展
然而很多HR在确定薪酬时
常常面临以下几种棘手的难题
一、调薪思维误区
1、只想少花钱
“你们招得都是什么人啊,连xx都没听说过,你叫我怎么带啊”业务leader抱怨道。
“我们也没办法,老板说了要控制人力成本。工资就给这么多,能招到人就不错了。好不好用,你就带个试用期呗,不行就开掉咯。”焦头烂额的招聘主管这样说。
说好的员工是“资本”,为何实际还是“成本”?
这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。从会计实务的角度看,给员工支付的工资金额会被分别计入生产成本、销售成本、管理成本,这个时候员工确实是“成本”。
企业财务会一直提醒老板:这个月发了多少工资,下个月要发多少工资,这些工资占了生产成本多少百分比,销售成本的多少百分比,管理成本多少百分比,这个月工资超预算了,帐上的钱要是发了工资货款就付不了...
所以大部分企业会对工资预算控制得非常严格,老板们也会对这个“成本”重点关照。
当企业视人力为成本时,为了控制成本(因为降低成本是企业盈利最直接的手段之一),可能会录用工资要求较低的员工,而容忍这类员工较低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素质。
然而事实上,为了让这类员工达到平均绩效水平,企业会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和管理成本。
很简单的例子,企业为了省钱招了一批生手,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将其培养成半熟手,为了控制这些半熟手的产品质量又委派了个熟手做主管。
先不说一个月时间支付的培训成本,单说这一个月没出活也是有时间成本的,还没算多了个主管的管理成本。
2、新老员工薪酬倒挂
“我跟老板好几年了,到现在一个月才12K,新来的那个小李一进公司就是14K。他干的活和我一样,没见他比我强多少,凭什么比我多拿那么多?”小张喝了点小酒后和几个公司老哥们埋怨着。
企业不断面临新员工工资高于老员工的情况
由于劳动力市场发生的变化,企业会不断面临新进员工的工资水平高于老员工的情况。
其中关键性技术岗位、业务岗位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快速上涨尤为突出。这一状况在短期内无法逆转。
劳动力市场决定了价格,说白了就是你不花那么多钱,你请不到人。
二、调薪方案的硬伤
1、二八原则
小广播:“知道不,苏经理给WD公司挖走了,听说走的时候还到人力资源部发飙,把袁总监堵在办公室一通骂,说袁总监不懂研发,不懂技术,不懂管理。”
老赵笑笑说:“老袁是给老板背黑锅啊,那个调薪表是老板最后定的。说是为了照顾其他员工,只给苏经理加了15%。老苏这一跳,至少翻个倍啊。等老苏混好了,说不定我们也有机会。”
调薪到底怎么调
调工资是企业员工最紧张的事情,比发奖金还重要。企业也紧张,不调吧,直接就会面临人手不足,还会跑掉几个关键人才;调多了吧,财务上要承受很大的压力;调少了吧,员工有怨气,又要喊“给多少钱,干多少活”了。
企业规模小还好办,老板自己亲自出马,一个个谈,你加多少,他加多少,皆大欢喜。企业规模大了还真不好办,每次调薪就和打仗一样。
其实调薪的简单法则总结下来只有两个数字:20 / 80。20%的员工创造80%的企业价值。
◆首先确定企业是为这20%的员工而调薪的,找出这20%的员工。
20%中的80%:他们面临的基本是结构性调薪问题,换句话说就是这些人才遇到了职业瓶颈,如果他们不能晋职晋级,加薪是很难的。
20%中20%:这些人才遇到的是外部市场价格持续上涨的诱惑。
◆其次剩余的80%员工并不是调薪的重点对象,他们的调薪情况要与之前找出的20%的员工区别开来。
80%中的80%:需要为他们设置一个覆盖生活成本的调薪幅度,比如CPI增长率、GDP增长率、通货膨胀率、行业增长率等影响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因素,选择最符合市场的某个比率作为调薪幅度。
80%中的20%:这类员工可能没有机会参与调薪,因为其中有新近入职的员工和随时可能被动离职的员工。
解决80%员工的调薪问题后,企业只需要将注意力放在那个重要的20%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