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,降本增效依然是很多企业的主旋律。
但面临的一个问题是,很多动作也已经做过了,所有能砍的成本已经砍到脚脖子了。
那么,这时候从企业层面看,企业该如何做?在这里,我有5条思考。
流程优化:埃隆·马斯克五步工作法
流程优化是非常重要的降本增效方式,流程优化可以减少浪费、提高效率和质量,帮助企业降低成本、提升效益。
但流程优化,并非取决于某一个人,而是全体都要有这样的意识。
那么,有什么具体的方法?埃隆·马斯克有一个五步工作法,可以帮助到我们。
第一步,质疑。
乔布斯曾说:“公司规模变大以后,就开始因循守旧,开始严格推行制度,很快员工就开始把遵守流程和纪律当做工作本身。”
的确,很多时候,一项固定的流程,或者一个权威部门提出的一个要求,大家不敢质疑、不会质疑、也不去质疑。
但流程可能会过时,权威部门或者谁提出的要求也不一定正确。所以,一定要允许质疑,避免盲目接受。
第二步,删除。
所谓删除,就是你质疑过后,就会发现有些流程过时了,有些流程是多余的。我们可以删除所有不必要的步骤和流程。
这一步,核心是去除冗余和低效的部分。如无必要,勿增实体。
第三步,简化和优化。
在删除了不必要的部分后,对剩余的部分,发现能简化的就进行简化,能合并的就进行合并,而有需要改进的地方,则进行优化,使其变得更加高效。
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,有时候,在生产线不变的情况下,哪怕是每个环节只提高2秒,产能都可以大幅提高。
第四步,加速迭代。
通过删除和优化的方案和流程,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不可确定性:能满足性能要求吗?质量是否足够好?等等。
与其思考行不行,不如马上行动,去测试验证。在验证中,去快速迭代和优化。
第五步,自动化。
在前面四项工作完善后,就可以让流程滚动起来,然后不折不扣地去执行,如果流程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,就不是一个好的流程。
这五步法是非常有效的,不仅可以优化工作系统上的流程,对于每一个员工也非常有益,能帮助我们提高效率和实现目标。
为业务插上数字的翅膀
数字化对每一家企业来说,都是一门必修课。
每家企业,无论是在什么阶段,数字化都是需要考虑的。
数字化通过自动化流程、数据驱动决策和优化资源配置,可以显著提升企业效率并降低成本。
但要记住,数字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,不要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。
有时候,我们容易陷入追星式的创新当中。听说某个工具和系统很火,听说很多企业在搞数字化,就立马大力研发自己的系统,要么就花钱买系统。
结果钱花了,但企业的IT、数字化系统与自身业务需求不匹配。最后,数字化程度提升了,流程反而变复杂了。
所以,数字化一定要和业务相关联,要解决业务的问题。
同时,也并不意味着要重金投入研发。当公司还不够大的时候,当资源还有限的时候,可以选择接入外部的技术。
通过数据治理,既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,帮助我们分析业务;也可以做到数据的流动性,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战,加强部门协同,最终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。
资源管理,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
企业要降本增效,还要在资源管理上发力。
环境好的时候,商业的丛林里到处是肥美的猎物,你随意开两枪,都能打到猎物。
现在,环境不好了,猎物没那么多了,企业内的资源是有限的。
怎么办?这时候,你要懂得战略聚焦,要学会收敛,调整业务边界。
拿破仑说过:“战争的艺术就是在某一点上集中最大的优势兵力。”
其实做业务也是如此,尤其是对小公司来说,你的人力和资源是有限的,反而要集中优势兵力,在某一处以多胜少。
记住“二八原则”,80%的价值,常常是由20%的核心业务创造的。80%的业务收入,是由20%的用户创造的。
所以,我们要聚焦,将公司内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。
而那些闲置的设备,工厂的机器经常处于停工状态,利用率低,为了效率,就可以关闭低效生产线或淘汰落后产能。
除了在人力、物力、财力上进行资源配置外,还要优化供应链,确保原材料质量和成本稳定。
供应链管理通过优化采购、生产、物流和库存等环节,能显著降低企业成本并提升效率。
2022年,大众CEO贝瑞德在与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共进晚餐时直言不讳:“我们拆解了小鹏G9,车很好,但同一个零件,你们采购价比我们高30%。”
小鹏的“直购”仅仅是付款和物流环节的直接对接,价格谈判权却被中间商层层把控,让产品的成本一高再高。
随着王凤英的到来,小鹏汽车在供应链和成本管控方面不断加强,让性价比成为了小鹏汽车产品又一核心竞争力。
所以,资源管理是非常重要的,要将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,最大限度实现降本增效。
最应该提的效,就是人效
公司要降本增效,最应该管的是人的效率。
很多时候,公司降本增效,下意识的动作就是降薪和裁员。但这么做,人力成本降下来了,但人的积极性降低了,人效也变低了,有点舍本逐末了。
人是资产,不是负债,如果他的产出的价值远远产出高于成本,他给你带来的ROI(投资回报率)非常高,那么是划算的。
所以,我们一定要通过绩效管理,来激活人,提高人的积极性,让人的ROI变高。
绩效管理本质上是要做到顺人心,保证组织当中每一个人的利益。好的制度会对员工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,让员工积极主动地去完成目标。
绩效就是一个指挥棒,你考核什么,员工就会执行什么。你奖励什么,员工就会自发的持之以恒地去做。
但要明确一点,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员工,而不仅仅是为了考核结果。
很多公司只知道抠业绩,只重视考核结果,却不重视对员工的辅导,不去帮助他们拿到绩效。短期来看,人的效率提升了,业绩有所提高。但长期来看,如果人的能力不成长,未来就会跟不上公司的发展。
所以绩效管理,核心还是发展人,当一群人的能力变强了,业务自然就起来了。
降本增效是副产品,增长才是主力
稻盛和夫先生在《创造高收益》一书中,讲了这样一个案例:
日本有一家做大楼物管业务的公司,年销售额将近五亿日元。因为经营不善,公司发展遇到了很大的问题,利润率只有3%,处在一个岌岌可危的水平。
为了提高利润率,公司老板做了很多管理动作,想方设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,比如将业绩与绩效挂钩,制定一系列的考核制度等等。然而,这并没有什么效果。于是,他找到了稻盛和夫,问怎么办?
稻盛先生在充分了解情况后,一针见血地指出,这些都是属于“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”。经营者做了很多企业管理方面的工作,如何进行员工考核、推动企业规则制定之类的东西,而没有解决经营的问题。
这个案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。它说明了一个道理:当经营没有做好的时候,再多的管理动作也是没用的。
今天也是一样,公司出现很多问题,这时候最应该做的是抓最主要的矛盾,降本增效只是副产品,降本增效能让公司活在当下,但核心还是得聚焦在业务增长上,让公司得以长期生存下去。
所以,更多的是需要思考如何通过创新实现增长,如何想办法创造客户。当公司找到增长点,重回增长的轨道,很多问题就都解决了。
最后总结一下,要降本增效,企业可以从优化流程、数字化赋能、资源精细化管理、加强绩效管理,找到业务增长点等方面着手,帮助企业持续破局,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找到确定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