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这段时间,世界乱糟糟的。
特朗普一手掀起的“关税战”将整个世界都打懵了,你以为对方会讲规矩出牌,但没想到对方完全不讲道理,一把掀了牌桌。
关于关税、关于贸易战,我看过了很多的文章,但我觉得说得最通透的,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引用的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987年的一段讲话。
我又进一步做了检索,最后在罗纳德・里根总统图书馆找到了这段话的原始出处。
这段话节选自里根1987年4月25日发布的《关于自由和公平贸易的全国广播讲话》(Radio Address to the Nation on Free and Fair Trade)。
当时,美国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贸易逆差和来自其他国家(尤其是日本)的激烈竞争。美国国内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呼声越来越高,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国内产业。
于是,在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访美前夕,里根发布了这篇广播讲话。
通读38年前里根的这篇演讲,你会发现里面很多的观点,在美国滥施关税的今天,有着现实的意义。正如毛宁在帖文中称,“1987年的演讲在2025年找到了新的意义”。
今天,我想结合这篇演讲,谈谈我的几点看法。
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
里根在演讲中说:
“要知道,当初有人高喊‘对外国货加征关税’时,表面看来像是爱国之举——保护美国产品和就业。这种保护短期或许有效,但注定难以持久,最终只会:首先,本土产业开始依赖政府保护,靠着关税这把保护伞,企业不再竞争,管理创新与技术革新荒废,而这些恰是立足全球市场的关键。”
什么意思?温室中长不出参天大树,加征关税固然可以砌一堵墙,保护墙内的企业,但是不走出去,不参与竞争,就很容易安于现状,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动力不足,创新意识也会逐渐淡薄,进而失去竞争力。
而且,真实的市场环境复杂多变,政策调整、经济形势波动、技术变革等因素都可能对企业产生影响。
如果一家企业长期处于稳定、受保护的状态,缺乏应对这些变化的经验和能力,当外部环境发生不利变化时,可能会陷入困境。
塔勒布在经典著作《黑天鹅》中,讲过一个关于火鸡的故事。
有一只火鸡,从出生就被主人养在农场里。
每天中午的时候,主人都会按时拿来食物,喂养火鸡。
10天,20天,100天过去了……火鸡每天都能按时得到食物,它觉得主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爱它的人,幸福指数也是直线上升。
火鸡很喜欢这样的生活,并且认为这种幸福会永远延续下去。
然而,到了感恩节那天,主人拿着一把刀进来了。
火鸡被杀了,成了主人盘中的一道菜。
感恩节之于火鸡,就像黑天鹅之于企业,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刀。当这把刀落下的时候,我们以为的“稳定”,其实不堪一击。
伟大的企业,都是冬天里的孩子。不经过雨雪冰霜的磨炼,孩子是长不出强壮的身体的。
企业也是一样,一味地追求稳定,不走出去参与竞争,就无法倒逼出产品和技术的迭代,无法倒逼出组织和管理的革新,那样的企业是脆弱的,不堪一击的。
因为,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逻辑,也是市场经济的灵魂。
计划经济年代,我们不竞争所以没有活力,后来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,引入了竞争机制,我们的产品和企业,才真正上了一层楼。
所以,不要恐惧竞争,竞争不是什么坏事,好的竞争更是对企业的发展大有裨益。
什么是好的竞争?指的是从技术、质量、品牌和服务上进行竞争,这些竞争可以有效推动企业效益和消费者福利的增长。
我举个例子,美国汽车行业有两大巨头,福特和通用汽车。
这两大汽车在产品研发、市场份额等方面长期竞争。
福特注重技术创新,推出了许多经典车型,如 T 型车,引领了汽车大规模生产的潮流,曾经占据了全世界56%的市场份额;而通用汽车则在品牌多元化和市场细分方面表现出色,旗下拥有多个不同定位的汽车品牌。
这两个汽车品牌虽然是竞争对手,但都在为这个行业提供价值。双方在竞争中不断提升汽车的质量、性能和安全性,推动了汽车制造技术的发展。
宝马和奔驰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,两家企业相互竞争,但也同时相互学习。奔驰全球总裁蔡澈卸任时,宝马特意制作了致敬短片,还送上了“奔驰一生,宝马相伴”的箴言,而奔驰也回馈“宝马相伴,奔驰一生”的金句。
奔驰和宝马这一对欢喜冤家,互相竞争了一个世纪,在竞争中实现了双赢的局面。
所以,有竞争对手并不可怕,最可怕的是没有竞争对手。
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,并不代表自己之前做得好,有可能是别人做得太差了,显得自己比较好。有一个很强的竞争对手,相当于给自己找到了一支蓝军。
从竞争对手身上学习,看到自己的弱点,最后尝试找到自己的机会,这才是竞争的意义。
贸易战的2种结果
对于加征关税的后果,里根在演讲中是这么说的:
“更糟糕的是,高关税必然招致别国报复,贸易战硝烟四起,结果就是关税层层加码,贸易壁垒越来越高,竞争越来越少。
很快,关税带来的价格虚高,助长低效生产和管理混乱,民众停止消费。最惨的还是结局,市场萎缩崩盘,企业倒闭,产业关停,数百万人失业。”
里根的依据,是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臭名昭著的《斯穆特-霍利关税法》(The Smoot-Hawley Tariff Act)。
当时,美国总统胡佛不顾1028名美国经济学家的抵制,一意孤行签署了该法案,对20000多种的进口商品加税。美国进口的平均税率也由38.2%提升到了55.3%,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水平,被载入史册。
然而,胡佛的这一举措,很快引发了“关税报复的螺旋”。
很快,加拿大第一个对美国展开报复,它对16大类产品提高关税,占美国输往加拿大商品总额的30%。
英法德三国也马上跟进,提高了部分美国进口商品的关税,法国最狠,它干脆把所有美国的进口商品都拒之门外。到最后,有几十个国家对美国采取了关税报复措施,全球关税水平平均飙升50%。
但这场贸易战,谁都没有占得便宜。
美国进出口全面衰退,占世界贸易总量的比重从1929年的13.8%下降至9.9%,进口额从1929年的44亿美元降到了1933年的14.5亿美元,出口更是惨不忍睹,直接从51.6亿美元跌到了16.5亿美元。
而且由于美国的作死,导致世界各国都被迫提高了关税和贸易壁垒,全球贸易活跃度大受打击,自1929年到1934年,世界贸易规模缩水了66%。
在博弈论中,有一个概念,叫做“纳什均衡”。
什么是“纳什均衡”?简单来说,在多人参与的决策中,每个参与者都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,但最终结果却可能导致所有人的利益受损。
比如,你在电影院看电影,这个电影特别好看。大家都安安静静地坐着看,互不影响。
但是,有人突然打破这种默契了。第一排的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,他们竟然忍不住站了起来。
这下可好。第二排为了不被挡住,也站起来了。接着,就是第三排,第四排,第五排……
最后,整个电影院的人,都是站着看完整场电影。
你看,这就是一种“坏的纳什均衡”。
贸易战为什么会发生?就是因为两个国家都是在寻求对自己最有利的关税政策,根据对方的关税制定自己的关税。谁也不退让,陷入到“囚徒困境”,把贸易的好处耗尽,这也是一种“坏的纳什均衡”。
纳什均衡可分为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两种,前者是一种零和博弈,后者是一种正和博弈。
因此,从这维度来讲,贸易战发生后,往往只有两种结果:
第一种结果,采取对抗,则双方走向贸易保护,导致贸易成本上升,企业出口受阻,饼越做越小,带来“双输”的结果。
第二种结果,进行双方互利的谈判,最终走向贸易自由化,在竞争中合作,在合作中竞争,饼越做越大,是“双赢”的结果。
贸易战,不存在你输我赢的情况。
即便短期来看,一方或许能占到便宜,但从长期来看,这种保护主义行为将削弱本土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国际竞争力,最终仍然是一个双输的结局。
真正要摆脱贸易逆差,不是筑起高墙,不是保护主义,不是打垮竞争,而在于不断地改进产品,增加出口,让企业在全球竞争中浴火重生。
最后,特朗普唱起的这场“关税大戏”,远还没到曲终人散的时候。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,仍不好说。但就像马老师在某次演讲中说的那样:“贸易谈的好,做点外国生意;谈不好,就做14亿人的生意。“
我们改变不了特朗普,但一定要调整好自己。
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