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日子,人民日报刊文要破除“三十五岁门槛”,让年龄不再成为标签。
随后,词条“让年龄不再成为劳动者标签”也登上热搜,引发网友们讨论。
近些年,很多企业把35岁当作招聘的门槛,但是35岁应该是一个职场人的黄金年龄,职场不应以年龄设限。
一天面试3家,都因年龄被拒
正值金三银四的招聘季,@量量说从年前就一直在找工作,但是很多公司把招聘年龄限制在了35岁以下,甚至也有部分限制30岁以下。
量量投递的简历都没通过,仅有通过的几家,安排了面试,也因为超龄被拒。
年龄门槛让很多求职者吃了闭门羹,性价比成为企业招聘的硬性标准,有做HR的朋友说:公司宁愿要三个应届生,也不要一个有经验的大龄员工。
@橙橙子说公司年前进行裁员,优先裁掉的就是35岁以上的员工。35岁,成为了职场人的一大阻碍。
企业裁员优先选择大龄职场人已成为一大现状,甚至很多企业一边裁掉大龄职工,一边进行校招。企业不断吸收新鲜血液,大龄职场人失业也成为常态。
企业招聘时被排除在外,裁员时却被优先选择,35岁职场人似乎成为了职场的“违禁品”。
那些设置年龄门槛的企业招聘时采取一刀切的模式,其实本质上是把对能力的判定交给了客观年龄,既不合理也不合法。
35岁不是能力门槛,而是经验杠杆
很多企业在招聘时设置年龄限制,有的是因为担心大龄职场人无法承受超长的工作时长,而且有经验的职场人因为经验丰富,一般薪资要求也较高。
没有拖家带口的年轻人更有冲劲,更能冲业绩。所以在综合性价比的考量之后,很多企业都设置了年龄门槛。
实际上,年龄不是门槛,不是岗位的标准,而是经验的勋章和杠杆。
深圳某科技公司试点经验返聘计划,将35岁以上工程师组成智库团队,项目交付效率提升40%。
35岁之后才是职场的主力,有经验、有积累,有资源。对于一个职场个体而言,这时候的职场价值更上一层。
35岁的标签不应是年龄焦虑,而是经验溢价,35岁的沉稳和经验杠杆是最大的核心竞争力。
拆掉年龄门槛,铺设重启键
现代职场中,加上人工智能的发展,更加凸显了经验型岗位的价值,那些重复性的工作更容易被AI替代,而那些经验的增值却不是AI能替代的。
全国人大代表郑功成表示,国家已经开始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,就业还设置年龄门槛已然不妥。
全国政协委员张凯丽认为,35岁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岁数,正是干事的时候,不应以此年龄为工作设限。
拆除年龄门槛,让招聘的规则回归能力,才能更匹配岗位的需求。
作为职场人,也要未雨绸缪,争取实现破局。
第一,要提升自己的能力。以多元化的状态去迎战不同的能力要求。
第二,将经验变成资产,进行产品化处理。不管是上班还是自由职业,都可以用自己的经验服务客户。
第三,抱团取暖,资源共享。学会利用自己的资源以及经验,与同行相互交流,即使遇到需要求职的情况,也能有相互推荐的渠道。
如果真的遭遇年龄歧视,也要勇敢维权,捍卫自己的平等就业权。结合国家政策以及监管,年龄歧视的门槛打破指日可待。
每一个人都会来到35岁,它不是终点,而是我们职业发展的新起点!
希望我们的年龄都只是数字,能力才是王道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