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 源 |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(ID:ghrlib)
作 者 | 夏智
最近,一位学员分享了这样一个真实案例:
“2025年第一季度的目标完成率却依然没达标。偏偏这个时候,公司又削减了薪酬预算,HR做薪酬真的太难了!”
这番话一出口,立即引发了全场学员的共鸣。不少学员纷纷点头认同,其中一位资深HRM更是感慨道:“我们公司现在的情况,跟这个几乎一模一样。”
确实,薪酬设计往往处于公司预算压力和员工期望之间的夹缝中,稍有不慎,就会成为众矢之的。
作为薪酬HR,谁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压力呢?真正优秀的薪酬HR,不是简单地计算工资,而是能够通过科学的设计,为企业构建一个健康的薪酬生态系统。
借着课堂上的讨论,我给大家分享了之前的一位学员案例——科技行业的张同学。
他有着工科背景,却成功转型HR,并在短短三年内,从薪酬专员一路晋升为薪酬总监。
当时,很多学员都好奇地问:“他是怎么做到的?”
于是,我为大家拆解了张同学的成长路径:
“他的成功,不是因为他会算工资,而是因为他搭建了一套完整的薪酬生态解决方案。”
根据我三年来的追踪,那些真正能推动组织变革的HR,都掌握了薪酬设计的三个核心要素。
战略导向的薪酬设计
很多HR在设计薪酬时,只关注“怎么发钱”,却忽略了“为什么发钱”。
薪酬设计的本质是服务于企业战略,而不是简单地分配资源。
比如,有一家科技公司希望从工程设计型企业转型为研发创新型企业。
在这种战略导向下,薪酬设计必须重新定义岗位价值。
原本的工程设计岗需要转型为研发统筹岗,学历要求从本科提升到硕士甚至博士,薪酬激励也要从固定工资为主,转变为与研发成果挂钩的激励模式,比如研发成果转化提成、专利贡献奖励等。
这就是战略导向的薪酬设计:薪酬不仅仅是成本,更是企业战略的投资。
所以,在做薪酬设计时,你需要问自己三个问题:
1、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什么?
2、哪些岗位对实现战略目标最关键?
3、这些关键岗位需要什么样的薪酬激励?
只有把薪酬设计和企业战略紧密结合,你的薪酬方案才真正有价值。
用数据驱动精准调研
薪酬设计离不开数据,但很多HR对数据的理解还停留在“收集工资水平”上。
真正专业的薪酬设计,要求你用数据说话,用数据决策。
比如,在做薪酬调研时,你不仅要知道市场上某个岗位的平均薪资是多少,还要知道它的分位值(比如25分位、50分位、75分位),以及这些薪资数据背后的行业差异、区域差异和岗位特点。
举个例子,如果你在一家大数据公司工作,你发现公司的总经理薪酬只有行业10分位水平,这说明公司在薪酬竞争力上比较弱,但如果它的人均利润超过了行业50分位,这又说明公司在经营效率上有优势。
这样的数据分析,能帮助你找到薪酬设计的优化方向。
这里有几个关键工具和方法:
1、分位值分析:用Excel的PERCENTILE函数计算薪酬分布的不同分位值,找到薪酬的市场定位
2、回归曲线:用指数回归模型分析薪酬与职级的关系,确保薪酬结构合理。
3、数据清洗:剔除不规范的数据,比如“面议”岗位或不同薪期的数据(比如15薪转12薪)。
用数据驱动的薪酬调研,不仅让你的方案更有说服力,也让你在与业务部门沟通时更有底气。
动态弹性的薪酬机制
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下,企业的业务变化越来越快,传统的固定薪酬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动态的需求。
动态弹性的薪酬机制,能帮助企业在控制成本的同时,激励员工创造更多价值。
比如,有些企业在淡旺季之间的人力需求差异很大。
为了避免淡季闲置人力带来的高成本,可以通过“灵活用工”模式,与园区内其他企业共享人力资源。
旺季时从其他企业借调员工,淡季时输出冗余人力,不仅降低了社保、公积金等固定成本,还提高了用工效率。
再比如,对于研发型企业,可以通过中长期激励机制,让员工的收入与研发成果挂钩。
某科技公司就为研发团队设计了“50%净利润分享机制”,即研发成果每节省1000万成本,研发团队提取5%的奖励。
这种机制不仅能激发员工的创新动力,还能让企业的薪酬支出与业务成果直接挂钩。
动态弹性的薪酬机制,核心在于“灵活”与“精准”:
灵活性:根据业务需求调整薪酬结构,比如淡旺季用工、项目制薪酬等。
精准性:通过绩效考核、成果分享等机制,把薪酬与员工的实际贡献挂钩。
薪酬设计的3大核心,不是孤立存在的,而是一个完整的薪酬生态系统。
战略导向决定了薪酬设计的方向,数据驱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,动态弹性则让薪酬机制更具适应性。
如果你能把这三个核心融会贯通,你就不仅仅是一个“发工资”的HR,而是一个能推动组织变革的薪酬专家。
薪酬设计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但正因为它的复杂性,才让它成为HR职业发展的核心能力。
目前一位薪酬绩效总监的月薪已经到了平均4W-5W左右。
很多HR在薪酬方面都存在短板,尤其是要从零开始搭建一套完整的薪酬体系时,常常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,面对各种问题更是摸不着头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