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主要针对中基层员工,以制造业为例,介绍导师制。
导师的任务主要包括:
- 帮助学员熟悉企业环境、文化、规章制度、部门职能等,引导学员按流程操作。
- 根据学员情况实施技术辅导,指导正确的工作方法,解难释疑,保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。
- 关注学员思想动态,引导学员理解、认同企业文化并融入团队。
- 协助学员规划内部职业生涯发展道路。
为完成任务,导师还要整理、提炼相关的知识、经验和技能;有针对性地制定、落实指导计划,共同解决计划实施中存在的各种问题。
01
导师制运作思路
要让导师制在企业稳健发展,主要还是要看方法是否科学、合理,图1是基于PDCA管理循环的导师制运作方法模型。
1、明确指导关系
一是导师选择。对新员工导师来讲,一般由直线经理推荐,部门分管领导审核同意,为每位新员工配备导师,在指导期(3个月、半年不等)内全程指导。对于管理导师和专业导师,由学员自主或与直线经理沟通后,从导师库中双向选择。企业安排导师时,可根据员工和导师资源情况,选择“一对多”、“一对一”,或者是“多对一”的配对方式。
二是指导协议。导学双方应签订指导协议,互通各自基本信息,如姓名、所在部门、岗位、联系方式、辅导期限和学员类型,以及在整个指导过程中导学双方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,并约定学员发展目标和指导计划,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备案,正式建立指导关系。
2、聚焦短板
导师指导涵盖内容有四个方面:一是知识技能类,包括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,有代表性的工作事例;二是工作经验类,主要是个人工作感悟、经验和职业生涯发展的经验、体会、行业信息等;三是团队管理类,包括管理知识和通用技能,对团队管理的经验和感悟;四是心态引导类,包括让学员拥有开心工作的积极心态以及与学员工作、生活身心健康相关的内容。
然后,结合公司战略目标设定学员工作目标,结合岗位说明书要求和学员当前实际,帮助学员分析在实现业务目标中需不断优化的知识、技能、经验、团队管理及心态特质方面的内容,找出自身短板。
3、明确计划
结合导学双方情况,通过双方协商、研讨,采用一些管理工具(如鱼刺图、头脑风暴法)进行原因分析,找出引发短板的主要问题;再确定具体的行动计划,包括落实时间表。一般情况下,应明确学员阶段性的提升目标和学习计划表。计划表至少应包括:个人薄弱环节和总体、阶段性发展目标、标准,具体学习内容和实践计划等,要求具象、可操作、能被验证,还要明确导师指导方式和注意事项等,最后导学双方签字确认,各执一份,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备案。
4、实施计划
对学员来讲,本阶段须认真按指导计划要求,自我加压、不断提升,定期分析学习效果,对比、判断目标达成程度,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思路;对导师来讲,则要认真、全程监督,一旦发现学员学习迷失了方向,或遇到无法克服的问题,应积极提醒并与其协商,甚至提供必要的帮助,但在实践过程中,导师不能变“导”为“替”,授“渔”不能授“鱼”。
在指导周期完成后,重点了解学员成长和业绩是否达到预期目标。一是通过人力资源部门根据指导关系备案资料抽查了解情况。二是导学双方进行深度座谈,根据意见和建议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。三是导师根据学员表现和总结做书面评价,填写《导师沟通反馈表》(见表1),反馈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,为下一轮指导周期制定指导计划打下基础。
5、双向激励
对导师而言,每年定期按导师协议、指导效果和各方评价,对导师进行一次总评、再甄选,根据结果决定是否继续保持导师资格和级别,授予一定比例导师为“最佳导师”或“优秀导师”荣誉称号。对学员而言,设立一定比例学员为“学员特别进步奖”,颁发荣誉证书,张榜公布。对表现优异的导学双方,可以提供一定的外出学习、交流机会和奖金激励,还可作为个人年底评优依据,让全员都能感受到公司的政策导向。
02
导师制的关注点
1、氛围浓。要求从公司领导自身做起,注意时时处处引领、带动、激发全员学习兴趣,培养学员养成以岗位进步为荣、落后为耻的意识,真正形成团队互帮互助和“比、学、赶、帮、超”的良性竞争局面。
2、导师优。凡进入导师库的导师,均须经严格的导师考评机制进行评定、筛选,并征求本人和部门经理同意后方可纳入,同时,每年还要根据情况严格评价才能确定是否保持资格,保证导师都是优秀的、胜任的。
3、角色清。导师以综合素养提升为主,既适应当前工作,又考虑未来发展,以影响为主;既侧重技术硬件,又侧重于员工思想、生活、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软件,多采用经验交流和思路指点的方式。
4、灵活性。应根据不同员工的具体情况,有针对性、灵活地选择导师。如中基层管理人员,多为导师和教练,侧重于管理技能和生活疏导训练。基层管理人员,多为辅导员、教练,侧重于基本技能训练。
5、作用强。HR部门要全程严密关注导师制在企业中运用的全过程,重点结合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来做。比如,协助员工认清自我,分析自身性格特点、知识技能短板,科学设计职业发展路径,有效选择有助于个人成长的导师。
6、重沟通。一是全过程沟通。导学双方应全程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。二是定期沟通。定期开展导学之间和导师之间的交流会,宣传推广典型经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