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效,几乎是每个企业或团队经常都在探讨的问题,而真正能做到高效的企业或团队少之又少,高效的管理者更是寥寥无几。
在给客户做咨询的过程中,我发现很多问题,本质上是管理者的问题。
做管理,千万别搞形式主义,否则只做表面功夫,就拿不到真结果。
老板们还有一个痛点:辅导管理者,最怕遇到自认为正确的人,因为改变他太难了,他们是理论的巨人,行动的矮子,看不起笨功夫,总想找捷径。
为什么有这样的情况?下面具体说。
— 1 —
低效管理者的特征
1、不思考,拿来就用
某公司运营团队总监,学完蹲马步课程后,想落地绩效管理体系,刚尝试了三个月,他下面的主管和明星员工都陆续离职了。
老板很困惑,计划落地的时候,运营总监响应最积极。而且,在公司管理层会议上,这个总监每周都在汇报进展,听起来很顺利,没想到是这样的结果。
了解情况后,老板发现运营总监只是表面功夫做得好。所谓的落地,就是告诉团队怎么做,没有跟踪过程,更没有反馈辅导。
比如说定绩效目标和考核,都是总监自己定,直接让主管签字确认。在多项绩效目标中,业务目标占比90%。
有个主管觉得考核维度和目标要适度调整。因为做创新业务的人,如果绩效目标和成熟业务是一样的,以业绩定成败,自己肯定垫底。
绩效面谈的环节,运营总监根本就不了解创新业务的逻辑和流程,没有和主管沟通找共识的想法,主管觉得没被领导和公司认可,选择离开。
这种形式化的落地,只会伤害团队积极性。他根本没有思考绩效管理的目的和背后逻辑。逼走员工的不是考核,而是形式化的管理方式。
对于管理者来说,绩效管理是个拆解和传递目标、与员工达成共识的好机会。如果你意识不到这点,很容易掉进形式主义的陷阱。
2、没耐心,没有长期思维
某销售公司,有个小组业绩经常垫底,主管是典型的苦劳型管理者。几乎每天加班到11、12点。
老员工说自己不擅长做陌拜,这个主管就一直陪着去,员工关不了单,主管就去帮忙关单,每天行程满满当当,就是不出业绩。
这类管理者让老板很无奈。他们从早忙到晚,几乎天天加班。团队有事第一个冲在前面,也很护着下属,他的辛苦全公司都看在眼里,但就是不出成果。
我的观点是,苦劳型管理者,本质上是在搞形式主义,不管他看起来有多忙碌。这很残酷,但很真实。为什么?
看到员工不会做,就自己完成的领导,只会把员工越带越废。
管理者应该有长期主义思维,而不是只想着解决短期问题。
对于管理者来说,辅导员工其实更消耗时间和精力,自己完成反而更简单。
所以,不愿意在员工身上花时间的管理者,是在搞形式主义。
德鲁克说想要管理卓有成效,就要把整块时间、精力花在重要的事情上。
管理的本质是带着团队拿结果,通过结果培养人。不培养、提升团队水平的管理者,即使再辛苦也是表面功夫。
做管理是成人达己。成就别人要日复一日的坚持,如果没有长期思维,管理动作大多是无用功,团队也越来越浮躁。
3、看待问题不全面
先讲一个故事:
农场主养了一群火鸡,每天上午11点喂食。
火鸡中的科学家通过一年的观察,发现这件事,就在感恩节早上宣布这个规律:农场主会每天上午11点来喂食。
不久后农场主又按时来了,但他没有给火鸡送来食物,而是把火鸡抓走变成食物。
如果管理者站在自己的视角,会产生很多认知偏差。
当你的视野和思维受到局限时,就无法跳出自己画的圈。
结合实际管理场景,如果管理者看待问题很片面,就是导致本位主义。虽然屁股决定脑袋,但做管理是为了双赢,本位主义只能带来内耗。
比如说,市场部负责一个大项目,需要销售、运营和产品、人力资源等多部门协同配合。
现实情况是,很多部门老大在启动会上积极响应,在实际执行过程中,还是以完成本部门目标为准,协同这件事靠后,导致项目推进艰难。
别人愿意配合你到什么程度,和这个部门老大有没有全局思维,看问题是否全面有关,很多项目执行不到位,就是这个原因。
看待问题不全面,还会带来一个危害:管理者在做事时比较简单粗暴。
比如看到别的团队业绩好,就会学习这个团队某种做法。比如说看别的团队加班,也强制要求自己团队加班……
管理的难度,在于要面对复杂场景。对业务的了解程度、人性等各种因素交织,容易影响你的判断力。
想要避开形式主义陷阱,把精力时间用在有价值的地方,不妨在做事之前,问自己几个问题:
1、是否了解、思考过其内在逻辑?
2、在一个月、一年、三年甚至十年后,是否还会做这个决定?
3、你还可以从哪些视角审视这个问题?
从我自己的经验看,做管理没有捷径,就是要做笨功夫。把管理基本功练好,与其羡慕别人会一万种腿法,不如把一种腿法练习一万次。
— 2 —
高效管理者的三大技能
作为管理者应该具备什么基本技能,或者说基本能力。我比较赞同美国管理学者罗伯特·卡茨的观点,即有效的管理者应当具备三种基本技能:技术性(technical)技能、人际性(human)技能和概念性(conceptual)技能。 这三种技能是管理者必须掌握的最基本技能,因每个人的工作性质、职位高低不同,所占得比重不同。
1、技术性技能
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流程、制度、方法和知识来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。它强调的是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,也可称为专业能力。如企业中的工程师、技术员、技师、科级及以下的基层管理者都属于技术技能为主的人员。他们首先应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。能够指导本岗位人员从事具体的操作工作,能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,其次是进行技术管理工作。能够起草专业管理制度、能对岗位人员进行培训;能够实时掌握前沿技术,并应用在实践工作中;能对本专业的发展提出长期的规划建议。
2、人际性技能
人际技能是指在组织中与人共事、与人沟通、激励别人的能力。不仅是表面上的人情关系,他重点强调的是人员的整合能力,即怎么能够管理好各类人员为我服务,包括上级、平级、下属及组织外的相关人员。由于管理者主要是通过别人来做事,必须具有良好的人际技能,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、激励,所以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际技能。
3、概念性技能
是指管理者面对复杂情况能够站在公司的高度进行分析、判断并迅速作出决断的能力。具体包括:系统性、整体性能力,识别能力,创新能力,抽象思维能力 ,他重点强调的是战略思考能力。管理者可能在技术和人际技能方面都很出色,但若不能理性、全面地分析信息,也不会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。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,从复杂的事物中整理出清晰的思路和策略是关键,让“复杂问题简单化”,让所有人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