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 源 |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(ID:ghrlib)
作 者|秋天
前几天,我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句话:开公司,最重要的事就是定战略、搭班子、带队伍。
通过研究大量的企业案例,我们发现,那些能够穿越经济周期的企业,往往具备一个共同特征——拥有高能量的核心领导班子。
这个团队的质量,直接决定企业能够攀多高的山,能够走多远的路。
很多企业表面看似有完善的管理架构,但实际上内耗重重:要么是创始人独断专行导致决策失衡,要么是高管各自为战,形成权力割据。
真正具有战斗力的领导班子,必须具备以下5个关键特质:
同心同频
优秀的班子首先是精神共同体。
在阿里早期,蔡崇信放弃百万年薪加入时,马云团队的18罗汉还在居民楼办公。
这种跨越物质条件的信任,源自对共同使命的深度认同。
分工是效率的保证,但思想统一才是协同的基础。
过去GHR辅导企业做战略共创时,总会让班子成员回答三个问题:我们为什么存在?五年后要成为什么?哪些底线绝不能突破?
当管理团队能清晰描绘出价值坐标,即使具体分工不同,也能形成战略共振。
最危险的不是存在分歧,而是用沉默掩盖分歧。
比如,某上市企业CTO曾私下抱怨市场策略,却在会上保持缄默,导致产品与市场严重脱节。
真正的好班子会建立"冲突-共识"机制,让不同观点在阳光下碰撞,最终形成坚定统一的行动步调。
善断不独断
技术出身的CEO常有"专业陷阱"。
比如,某智能制造企业创始人便执意投入亿元研发某项专利,无视市场总监的预警,结果技术确实是超前市场十年,因为市场规模跟不上导致资金链差点断裂。
专业能力是决策的基石,但绝不是决策的枷锁。
任正非在华为建立"红军蓝军"机制,专门培养唱反调的人。
好的领导班子应该像交响乐团,既需要首席演奏家的专业造诣,更需要指挥家统合全局的视野。
警惕那些永远正确的"专业正确"。
我曾见证某财务总监用专业模型否决了关键投资,却在三年后看着竞争对手靠类似布局崛起。
真正的专业主义,是懂得在坚守底线与开放创新间找到平衡点。
边界即效率
新晋高管常见的失误是"越界式勤奋"。
比如,某互联网公司空降的COO,为证明价值,居然直接插手产品设计,导致技术团队陷入双重指挥困境。
这种越位管理往往是在破坏组织生态。
清晰的权责边界是高效协作的前提。
在字节跳动的飞书系统中,每个决策事项都明确标注"DRI"(直接责任人)。
好的班子成员既要有"当仁不让"的担当,更要有"克己守界"的自觉。
就像足球场上的位置分工,前锋不需要替门将扑救,但需要形成攻防转换的默契。
思辨式执行
马云提出"双H战略"时,连最忠诚的彭蕾都曾质疑。
但经过充分碰撞后,整个阿里系展现出惊人的执行力。
这种"质疑-共识-执行"的良性循环,正是好班子的典型特征。
服从不是放弃思考,而是经过思辨后的主动选择。
建议企业建立"反对票保护机制",任何决策必须获得至少20%的保留意见才算通过。
这种机制倒逼班子成员既要敢于表达,又要学会在决策后全力执行。
警惕那些永远说"是"的应声虫。
某零售企业二把手十年如一日地附和老板,最终让企业错失数字化转型良机。
健康的服从应该像太极推手,既有承接的柔韧,也有化解的智慧。
利他即利己
观察班子是否真团结,关键看出现危机时的反应。
三一重工在行业寒冬期,研发团队主动缩减预算支持市场端突围,这种补位意识最终让企业实现逆势增长。
补位能力源于三个认知:共同利益观、能力储备度、补位主动性。
美的集团建立"高管轮岗池",要求每个班子成员都至少精通两个业务模块。
这种设计既防止能力盲区,又培育补位自觉。
最怕遇到"精致利己主义者"。
某生物医药企业临床团队明知研发数据有问题,却因"不归我管"保持沉默,最终导致新药上市失败。
好班子应该像狼群捕猎,既各司其职又随时补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