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篇:从两个故事说起
去年我遇到两家公司,同样是做电商,同样用KPI考核,结果却完全不同。
A公司的销售总监在办公室发火:“系统里的客户记录没填全,凭什么扣我钱?财务部报销拖半个月没人管!”而B公司的客服员工在休息时笑着说:“上个月我处理投诉比平均快20%,系统自动给我发了奖金。”
问题出在哪?A公司的绩效表锁在HR电脑里,B公司的绩效却活在每个人的日常中。
一、绩效不是填表打分,先理清业务怎么跑
很多HR一上来就急着定指标,其实第一步该做的是:搞清楚公司到底怎么赚钱。
比如一家做家具的工厂,车间主任原来的考核是“开会考勤”。我们蹲点一周后发现,真正影响效率的是“模具切换时间”——机器换模具时,电工、操作工、质检员互相等,平均浪费47分钟。后来我们把“跨岗协作响应速度”定成关键指标,次月产能直接涨了15%。
怎么做更实在?
- 画业务流程图:别用PPT,直接拿A3纸和各部门一起画,标出卡壳的点(比如市场部提需求到设计部要过5道审批)。
- 岗位指标要见血:前台的核心价值不是“接多少电话”,而是“识别并转接重要客户的能力”;采购员不能只考核“降价幅度”,还得看“到货准时率”。
- 别抄大厂作业:见过一个初创公司学阿里搞价值观考核,结果员工连拜访客户的时间都用来写文化心得。
二、指标要像牛仔裤,越穿越合身
连锁超市的HR曾经找我:考核收银速度后,顾客投诉反而变多了。去门店一看,收银员为求快,扫码时把鸡蛋压在最底下,到家全碎了。
让指标活起来的办法:
- 季度末做体检:召集各部门,用大白纸写“这个指标逼我们干了什么蠢事”——比如为达成“客户拜访量”,销售员一天跑5家店每家只待10分钟。
- 给指标装警报器:当客服的“一次性解决率”连续三个月100%,可能不是员工厉害,而是问题太简单。
- 留试错空间:有个软件公司允许每个部门自选1个“奇葩指标”,测试部去年选了“发现老板看不懂的Bug奖励双倍”,结果真找到个价值百万的漏洞。
- 新旧搭配:老员工用KPI保基本盘,新项目用OKR冲突破,像火锅店既要有稳定的鸳鸯锅,也得有限量版脑花锅。
三、考核工具就像扳手,合适才好用
见过最离谱的事:一个养猪场用平衡计分卡考核,财务指标里居然有“资本运作贡献度”。选考核方法得看公司阶段:
- 20人小公司:别搞复杂,直接每周一对一说“这周你主攻哪三件事”,比填十张表管用。
- 快速扩张期:学华为的PBC(个人绩效承诺),但配套“复活卡”——允许季度内修改一次目标。
- 成熟公司:用KPI但要加“协作分”,比如设计师的考核里,有20%是销售部打分,防止只管画图不管卖货。
给物流公司做咨询时,我们发现分拣员按件计薪导致专挑小件。后来改成“件数×重量系数”,既保数量又防偷懒,破损率当月降了12%。
四、别让员工觉得在考试,要像打游戏
有次去企业辅导,听到员工吐槽:“每月绩效面谈就像老师告状,说完分就冷场。”
让考核不尬的三个土办法:
- 开工发皮肤:就像游戏换装,某公司做绩效改革时,给每个部门发了不同颜色的安全帽,红帽管质量,蓝帽管速度,黄帽管安全。
- 数据变故事:把客服的“通话时长缩短”改成“帮客户多抢出喝杯咖啡的时间”,保洁员的“清洁达标率”说成“给房间留下酒店的气味记忆”。
- 复盘先夸人:面谈时第一句必须是“这个月你最得意的成就是什么”,而不是“你这里没达标”。
结尾:绩效管得好,公司多台印钞机
诺基亚倒闭时,CEO说:“我们没做错什么,但不知为什么输了。”回头看,他们的KPI完美执行了造按键手机的任务,却没人对触摸屏负责。
好的绩效管理,不是让所有人整齐划一,而是帮公司长出第二双眼睛。当HR能蹲下来看仓库怎么堆货架,能听客服接电话时的呼吸节奏,这套体系才算真的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