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天,一则消息在电商圈刷屏了。
3月17日,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平台1688在“好生意大会”公布,从3月下旬开始,全面取消“仅退款”政策。
平台在处理商品品质问题的交易纠纷时,将根据账号诚信情况来判定,由平台补贴受损方,加速纠纷解决,提升生意效率。
关于这个事情,网上有很多的讨论,我就不多说了。
但我还是想借这个机会,和你聊一聊“仅退款”的前世今生:为什么会有“仅退款”?是谁在背后推动?有哪些的问题?以后怎么办?……
从哪里聊起呢?就从委屈消费者说起。
委屈的消费者
不妨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“仅退款”出现之前,你还记得那时候网购是一种什么体验么?
委屈。一肚子的委屈。
举个例子,你想买几斤梨子,你拿出手机,不断滑动着,看了一家又一家的店铺,不断在心中做着比较:“这家店的梨太贵了”“这家店的梨子倒是便宜,但是个头太小”……
终于,半个小时后,你看到了满意的。
这家店的梨子,极具性价比,图片上描述也让你满意,“脆甜口感,汁水丰盈。每一个果子都是经过果农精心挑选而来。”
太好了,还等什么呢,赶紧下单。
过了3天,你收到货了。拿到快递的那一刹那,你心里涌起了一阵不祥的预感,包装的纸箱比较简陋,还有几处破损。
打开一看,顿时大失所望,这些梨子和图片描述根本就是两回事,不光个头很小,甚至还有好几个坏果。
忍不了。马上联系商家,强忍住怒火,缓缓打下一行字:“你这些梨子,和实际不符啊,而且还有烂的。”
等了半天,对方慢悠悠回了句:“亲,我们香梨都有品质保障,每个都是精挑细选的,不可能有烂的。”
可是明明有烂的啊,你继续沟通,拍照、举证,扯皮了半天,最后店家说:“那我们给你退款吧,破损的梨子按照市价给你退款”。最后,算下来,退你了5元钱。
可是,除了破损的,关键是梨子的品质根本不符合实际宣传的啊。
要继续和对方扯皮吗?算了吧,浪费时间不说,遇上一个不讲理的商家,简直能把自己气得半死。
太委屈了。这口气咽不下。必须差评留言。垃圾商家。垃圾平台。
由于信息不对称,大多数消费者在网购中天然就处于弱势地位。曾几何时,买家秀和卖家秀之间的差别更是让无数消费者叫苦不迭。
想要退款退货,就要费尽心思地出示大堆证明材料。可就算这样绞尽脑汁,还是很有可能过不了审核,最后只能吃个哑巴亏,把气往肚子里咽。
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受了委屈,选择离开时,影响最大的,其实是平台。
追求GMV的平台
平台赖以生存的就是用户。平台最看重的是什么?是GMV(商品交易总额)。
高GMV,意味着电商平台的高规模、高活跃度,以及高商业价值。
对于平台而言,要提高GMV,核心有三点:
第一个,有更多的客户。平台沉淀的消费者越多,就越有可能产生更多的订单。
第二个,有更多的供给。这里的供给指的是供给能力,包括商品的品类、质量等等。
第三个,有更好的转化和成交。商家有品牌,消费者愿意掏钱,产出更多的 GMV。
那么,在越来越卷的情况下,平台怎么吸引更多的用户,留住消费者呢?
答案很简单:保护消费者的权益,提升他们的消费体验。
担心买到不好的东西?担心退款麻烦?没关系,你可以七天无理由退款。甚至,不但不要理由,连货都可以不用退,仅退款。
最初,这一政策是亚马逊提出的。早在 2017 年 10 月,亚马逊就在售后政策中加入了退款不退货服务。后来,亚马逊推出新的退换货政策,规定 20 英镑/25 欧元以下的商品买家要求退款时,可以不退回货品。
2021年,拼多多率先启动“仅退款”,随后淘宝、京东、抖音……也都纷纷宣布了类似的政策。
到近两年,“仅退款”已经几乎成了电商平台的标配。
“仅退款”模式上线以来,确实在保障消费者权益、提升消费体验方面起到了显著效果,尤其是在购买生鲜、奶制品等特殊商品的时候。
比如,你在平台上买了3斤香蕉,收到货物后发现全烂了,这时候给商家邮寄回去的意义不大,而且3斤香蕉的运费不便宜,这个时候采用“仅退款”方式处理,对双方都有好处。
可是,有利也有弊,宽松的售后政策固然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,但同样也吸引了一批滥用功能、薅商家羊毛的“羊毛党”。
商家们的噩梦,就此来临。
被薅羊毛的商家
2024年7月,“仅退款”政策的鼻祖亚马逊向联邦提起诉讼,指控一个诈骗团队通过欺诈性退货窃取了1万多件商品。
据了解,该诈骗组织名为Chin Chopa,有20多名成员。其中,有一名被当地媒体称为BW的男子在今年早些时候购买了价值逾9000美元的苹果产品。
随后,他声称自己仅收到了一个空盒子,并在Chin Chopa组织的协助下,成功申请了退款。
此后,BW与该组织根据预先商定的比例瓜分了这笔退款款项。
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,据初步估计,Chin Chopa因协助诈骗而赚取了至少数百万美元。
亚马逊在诉讼中表示,Chin Chopa的成员来自世界各地,他们通过“一个拥有 2000多名粉丝的Telegram频道进行运营,他们会在该频道公然宣传其退款服务,并且他们自己也直言称这些服务是具有诈骗性质的。
那些与Chin Chopa合作的消费者,如果想要收获免费的产品,通常需要向Chin Chopa支付一定金额,通常是产品成本的30%。
根据调查人员获取的通讯记录显示,Chin Chopa还设定了一个最低订单价值——500美元,只有达到这个金额,组织才会介入协助退款过程。此外,Chin Chopa指导成员如何在购买后登录相应账户来执行退款操作。
亚马逊在诉讼中表示,这种诈骗性退款行为对那些诚信卖家的冲击尤为严重,他们不得不承担额外的成本增加以及库存损耗。
事实上,自从“仅退款”政策实施以来,部分消费者开始以各种理由申请“仅退款”。
比如,有些买家收到商品后,明明没有发现质量问题,却以各种理由要求退款,却不退货,或买多退少。
之前看过一则新闻:上海一网店店主发现,两个买家利用平台规则“白嫖”,退货时少退了12双袜子。店主一气之下驱车900多公里前往买家所在地维权。
最终,在警方协助下,涉事男子承认错误,并退回12双袜子,同时赔偿店主3500元的路费和住宿费。
更恶劣的是,有的人尝到甜头后,还沾沾自喜总结成 “薅羊毛”攻略在网上发布,把原本的“仅退款”变成了“零元购”,甚至还发展出了帮别人恶意退款收取“手续费”的业务。
太难了,商家太难了,无关乎在各种“仅退款”的帖子下,常常是商家叫苦连天。
可是,不“仅退款”,消费者委屈。“仅退款”,商家受伤。那怎么办呢?
平衡。在消费者权益与商家利益之间找平衡。
人性博弈后的平衡
什么是平衡?平衡就是找折中,不是让一方得益,而是让利益的各方都能共赢。
一项制度,如果存在着漏洞,让“坏人”恶意钻了空子,那就说明这项制度有需要优化的空间。
也确实如此,一些平台已经开始优化、调整“仅退款”政策。
比如,淘宝。去年8月开始,淘宝对≥4.8分的优质商家减少平台干预或取消售后干预,由卖家先跟消费者协商。商家如果受了委屈,可以提出申诉,平台也会请第三方再做个检测,若检测通过,平台将赔付损失给商家。
此外,平台将升级“异常行为识别模型”,拒绝“有异常行为的消费者”的“仅退款”。基于行为数据的分析,过滤掉恶意“仅退款”的消费者。
拼多多也上线新规,对于已发货的订单,如消费者提出仅退款申请,商家将获得36小时的自主处理时间,并有权合理拒绝退款请求,平台不再主动介入。但如果商家在36小时内未进行处理,系统将自动完成退款流程。
不是“一刀切”,而是不断优化制度,保护消费者的权益,也保护商家的权益,把“坏人”筛出来,让真正的消费者,诚信的商家不受委屈,这就是平衡。
根本上,消费者和商家从来不是站在天平的两端,而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。
商家,依靠消费者的认可与支持,从而得以发展、盈利,而消费者通过商家提供的优质产品或服务满足自身需求。二者相互依存,相互影响,相互成就。
而平台呢?钱能退,货物能退,平台的责任不能退。平台只有从根本上修补漏洞,完善规则,才能遏制人性之恶,实现三方共赢。
最后,我想说,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,“仅退款”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,也给商家带来了一定的困扰。平台、商家、消费者要在规则之下实现共赢,可能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。
但规则诞生于实践,也在实践中进行检验,唯有不断完善修正,我们才能真正看见规则的意义和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