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上家公司推行OKR时遇到过什么阻力?"我盯着简历上"绩效经理"的职位抬头。
对面西装革履的男人喉结滚动:"我们给每个部门设计了20个KR,用SMART原则确保..."
我抬手打断:"行政部保洁阿姨的KR是什么?"他张了张嘴,空调出风口传来一声清晰的吞咽声——这是我今年面过的第9个绩效经理。
在HR的世界里,招聘到一位合适的绩效经理就像是寻找那颗最亮的星星。但你知道吗?这颗星星也分等级。今天,我们就聊聊绩效管理的三重境界,看看你或者你招来的绩效经理处在哪一层?
01
第一重:流水线工头——绩效就是月末算分
上周离职的绩效专员小王,在离职交接时给我看了他的"秘籍":文件夹里整整齐齐躺着12个月的考核表,所有部门的"自评得分"都用红色标成比领导打分高5%。问他为什么,他理直气壮:"这样领导才有空间展现权威啊!"
典型特征:
- 把绩效管理做成Excel函数大赛,KPI公式能嵌套五层却看不懂车间良品率波动
- 像复读机般重复着"公司制度规定",能算出小数点后两位的绩效系数,但解释不清为什么质检部的"漏检率"要和采购部的"到货及时率"挂钩
- 认为绩效面谈就是让员工在《考核确认书》上签字
- 最怕业务部门问"这个指标和我年终奖到底什么关系"
实战鉴别法: 下次面试可以问:"上家公司销售部的业绩提成纠纷,最后怎么解决的?"
第一层HR会翻制度文件,第二层会讲和业务部门怎么掰扯,第三层会掏出当时设计的《客户分级与提成系数联动表》。
02
第二重:救火队长——绩效是把手术刀
去年从竞争对手挖来的李姐让我开了眼。生产部投诉"质检卡得太严影响效率",她带着三个月的不良品数据蹲到车间。发现夜班为赶产量,把抽检频率从1小时/次改成4小时/次。重新设计指标时,她把"漏检成本"(不良品流出导致的客诉赔偿)摊进生产部考核,三个月后客户退货率降了40%。
核心能力解码:
- 闭环追踪: 会在"设备故障率"超标时,拉着维修部对照《预防性保养记录》找根因
- 人话翻译: 能把"BSC平衡计分卡"翻译成"接大单子时不能把设备往死里造"
- 动态调频: 疫情封控时,她把销售考核从"新签客户数"临时切换成"老客户复购周期"
对话名场面: 有次听她跟暴躁的生产厂长拍桌子:"您车间的绩效奖金比隔壁高15%,是因为三个月改进了6道工序吧?要是把这些经验变成标准化操作规范,明年能多拿20%!"厂长摔门的手收了回来。
03
第三重:规则重塑者——绩效是根撬棍
现任职集团HRD的老张,曾用绩效改革干掉元老派。当时销售总监抵制新考核制度,他不动声色地在"年度战略解码会"上抛出新指标:存量客户流失率超过5%的片区,次年招商会席位减半。三个月后,那帮只会吃老本的销售经理主动申请轮岗。
战略级操作:
- 把老板说的"数字化转型"落地为《数据录入及时率》与IT系统权限挂钩
- 用"流程穿越积分"考核中层,逼着他们每年到一线顶岗三天
- 设计"人才板凳深度"指标时,故意把储备干部考核标准和现岗位拉开20%差距
最狠一招: 他在公司推行"绩效债"制度——市场部为冲业绩承诺下季度整改的,需在本季度绩效奖金中抵押30%。现在没人敢随便画大饼,跨部门协作效率提升37%。
真正顶尖的绩效管理者,早就不屑于争论KPI和OKR谁更先进。他们蹲在车间数过不良品,在销售晨会上听过吹牛,在财务室对过提成纠纷。
当你发现采购员主动教质检识别物料批次号,车间主任追着HR要离职面谈记录时,说明第三重境界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。